PG电子

>名城保护
首页 > 手机版 > 业务 > 名城保护

我市2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做法获住建部向全国推广

发布日期:2024-08-21 17:38:18 来源:名城保护处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住建部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印发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其中,我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工作组织和日常监管创新保护利用机制和模式,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保护利用的经验做法入选。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做法: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广州西关,是西关地区近代商贸与市井文化的代表,恩宁路有“广州最美骑楼街”之誉。街区采用“绣花”功夫微改造的手法,精心修缮街区内4栋不可移动文物、5栋历史建筑、640米骑楼街等保护对象;通过提升恩宁涌水岸空间品质、打造永庆坊片区、活化利用金声电影院等工程,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和人文氛围;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粤剧”“打铜”“广彩”等地方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复兴。保护利用工作促进了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在工作组织和日常监管方面形成了丰富经验,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通过 BOT模式引入企业参与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国有资产的盘活。理清多元主体承担的角色与责任,由政府负责前期用地和房屋征迁以及制定保护规划、实施方案、业态管控相关政策,企业负责投资、招商、建设、管养、运营实施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利用。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景象(陈明辉 摄)

  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做法:

  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地处荔湾区荔湾湖一带,街区内仍保留着传统的水系系统、肌理完整的古村落和时代特色的西关大屋。街区采用持续的“田野式”调查研究与“扎根式”的规划设计,共同擘画改造蓝图;绣花功夫协调融合历史景观和公共空间,打通公共廊道、改造环湖绿道,形成泮塘村—荔湾湖公园共生的城市公共空间;培育新型业态,引进了小型音乐会、绿至时间小院等特色文化产业。保护利用工作有效激发街区活力,探索了 “共建、共治、共享” 街区治理新格局。

  项目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实现保护利用工作“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建设单位、管理部门、专家和居民、媒体形成项目行动者联盟,在改造过程中广泛收集社会意见,组织百余次居民访谈、记录 52 份口述历史、开展 22场公众参与活动,确保项目倾听民生、顺应民意。

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景象(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提供)


BBIN电子官方网站 皇冠体育 2026世界杯买球 开云电子(中国)官网 皇冠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