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珠江碧道邂逅湾区引擎,城市黄金岸线亮点纷呈。在建的黄埔涌、海珠涌步行桥轻盈跃动,正成为海珠传承城市文脉、赋能全运盛会的点睛之笔。
作为广州“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理念的鲜活实践,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全周期项目筹建服务”机制护航黄埔涌步行桥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多举措推动项目筹建全链条、全方位加速,将连接广州塔与琶洲的纽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的核心载体,为十五运会注入独特的海珠韵味。
规划先行:重塑滨水空间“黄金走廊”
黄埔涌步行桥位于珠江核心景观地段。针对黄埔涌口慢行断点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阅江路(广州塔-华南快速)滨江段提升规划中超前布局,科学谋划,以“一桥联两翼”理念串联珠江前航道滨水空间至黄埔古港文化体验带,打通从广州塔至琶洲的2公里滨水步行廊道,将有效提升广州大桥至猎德大桥南侧滨水段通行效率。这一设计不仅完善区域慢行系统,更联动建设中的珠江20公里“滨水慢跑环”,为全运会打造“场馆-城市-景观”无缝衔接的活力网络。
项目建成后,海珠区“一涌两岸三片区”发展格局将实现关键突破。桥梁南依阅江路生态长廊,东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西接广州塔文旅消费圈,向北辐射珠江新城CBD。未来将升级为市民活力舞台、滨水商业集市和岭南文化秀场,实现“通勤+文旅+赛事”功能复合,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顶级滨水公共空间。
设计创新:岭南意境对话现代地标
黄埔涌步行桥的规划设计深植岭南文化基因,致力打造一座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的桥梁。桥梁方案诞生于国际水准的阅江路(广州塔-华南快速)滨江段景观环境提升设计竞赛,最终选定国内首例大跨度曲梁空间拱形斜拉-梁组合体系结构。其简洁优美的流线造型体现“榕生水岸,水鸟天堂”的设计理念,与海心桥形成“双虹映江”的视觉韵律。桥面扩大观景平台,市民和游客可远眺广州塔与琶洲数字商务区天际线,感受舒适、生态的慢行体验,领略“广州之镜”。桥下空间预留水上栈道接口,为赛后衔接滨江文旅动线埋下伏笔。
审批提效:“海珠合伙人”跑出加速度
全运会进入倒计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高效启动服务机制,市、区规划资源部门联动会商解决黄埔涌步行桥项目控规优化、景观设计评审等问题。一是“专班对接”,提前介入设计方案,联动住建、水务部门同步审查结构安全与防洪影响。二是“专窗受理”,运用“容缺受理”原则,允许核心材料齐全后补非关键文件。三是“专线审批”,压缩选址论证与工程规划许可流程,依申请高效开展规划选址、设计方案审查、建设规划许可等全流程审批。该模式已拓展至海珠涌步行桥等工程建设,平均审批时效提升70%,成为“用制度创新抢建设工期”的生动实践。
业态融合:从“交通纽带”到“湾区客厅”
黄埔涌、海珠涌步行桥品质提升项目的落地建设,将全面打通珠江前航道无障碍滨水绿道,强化两岸休闲空间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滨江文化活力环。特别是结合珠江夜游光影文旅,实现“世界级城市客厅”广州塔旅游区与沿岸文商旅业态的深度联动,助力广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据介绍,广州塔广场南端规划新增一座全球性数智生活科技体验馆,目前,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肩负着“地标+文化+体验”探索使命的广州塔向新而进,将以先进的科技IP形象,提升商业内涵及品牌力,奋力打造数字文旅融合示范区。
桥通两岸,城焕新颜,以规划之笔勾勒珠江时代画卷。正如规划资源部门所言:“这不止是在建造一座桥、一处建筑,更在培育珠江畔的‘共生细胞’。”当市民和游客并肩穿行于飞虹之上,欣赏广州塔与琶洲一带面向世界营造的江畔美景,“老城市新活力”的新画轴正随江风翩然起舞——这头连着千年商都的文脉,那头通向湾区客厅的未来。
黄埔涌步行桥项目规划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