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云区不动产登记大厅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以键盘为“画笔”,在不动产登记海洋中勾勒民生画卷;以微笑为“窗口”,在惠企利民政策与群众间架起连心桥梁;以脚步为“标尺”,在登记大厅中、在实地调查中、在与群众一次次对接沟通中丈量担当厚度。
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走近白云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青年先锋队,聆听他们用青春作答的“登记故事”。
窗口青春,微笑服务的登记标兵
“您好,您的材料我帮您整理好了,今天就能受理!”早上8点半,咨询窗口工作人员梁竞翔已开始在窗口忙碌了。面对群众递来的一摞办证资料,他总是耐心帮助群众分类整理再逐一核对:“很多老年人不清楚流程,咱们多解释一句,他们就少跑一趟。”
“张阿姨,您这项业务今天就可以办理完成,顺利领证了!”从香港赶来广州办理业务的张阿姨听到后满脸微笑道:“没想到现在办理业务这么快!当天就可以完成,真的很不错。”
近年来,不动产登记改革步履不停,优化流程提速,31种登记业务实现“一小时即时办结”。办理时限从“按日计算”压缩至“60分钟办结”,申请材料从“厚叠纸张”精简为“电子证照直联”,这些肉眼可见的效率提升,既依赖硬件设备的迭代升级,更离不开窗口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的“软实力”。事后,张阿姨感谢信中写道:“10、12号窗口的同志给我一一解答,帮我认真审核材料,才让我当天得以顺利办理业务!”这些隐藏在“软件”里的努力,恰是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跃迁的关键变量,更是新时代青年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的“青春代码”。
“非常感谢你们的上门服务,让我们少了很多麻烦!”80岁的李先生微笑着感谢上门服务的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为了让“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青年团队创新推出“绿色通道”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群众提供“登门见证”服务。80多岁的李先生办理业务行动不便,党员蔡家玲带领登记中心党员先锋队提供上门受理服务,第一时间前往其住处上门服务,收取申请资料。考虑到老人家对智能手机不熟练,工作人员又耐心指引其通过“穗好办”手机端进行身份核验,该宗案件得以顺利办理。
正是这一个个白云登记人,以专业与热情,精心擦亮了“不动产登记”这一至关重要的民生窗口,打响了“云心登记 情暖万家”的登记品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力量。2024年,白云区不动产登记累计收获企业群众锦旗10面,表扬信19份,表扬人次100余人。
白云区不动产登记大厅里,忙碌的登记人热心服务每一位群众
坚守青春,8万次应答里的坚守初心
“您好,这里是白云不动产登记中心......”这样的开场白,“12345”政府热线接线员秦君每天要说上40余次。自2018年以来,她日均在岗超10小时,始终守在咨询热线旁,成为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声音向导”。对办事群众而言,热线那头的秦君是“定心丸”。市民周女士至今难忘那段跨越数年的“热线情缘”:为办理房产证,她需收集几十年前的购房材料,而原出售企业早已破产,材料收集之路困难重重。秦君得知情况后,主动通过电话与周女士保持密切联系,从政策解读到材料补正,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指导。当周女士最终拿到房产证时,第一时间拨通热线,激动着说:“我想送面锦旗,当面谢谢秦小姐!”
周女士为秦君送来感谢的锦旗
这样的故事,在秦君的工作中不胜枚举。她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以严谨专业的答复、负责到底的态度,让热线成为连接群众的“暖心线”,这些年,她收到的表扬电话不下30个,连续五年获评“优秀员工”,2024年更是荣获白云区12345热线工作“优秀个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秦君的坚守与付出,是白云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青年团队的缩影。她是群众口中“有求必应的暖心人”,更是同事眼中当之无愧的“青年劳模”。
攻坚青春,破解难题中的热血担当
“历史遗留问题就像‘老树根’,得一点点挖开才能看到光。”质管法务组负责人廖青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某项目档案说道。该小区因为开发商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导致购房业主一直未能办理确权。廖青于和团队连续多月查阅原始资料,跨部门协调多个单位,最终紧抓问题本质,按照“权益分离”模式,督促开发企业履行责任的同时,优先解决群众购房办证,已为119户居民送上“红本本”。“最有成就感的,是看到居民拿到房产证时的笑容。”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历史上各类疑难问题陆续凸显,政策的更迭、家庭的纠纷等原因都加剧了案件处理的复杂性。法务小组平均每年处理疑难案件80余宗,接待群众来访上百次,正是凭借不服输的精神,迎难而上,啃下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
登记中心前往小区为群众答疑解惑
“‘搞得掂’窗口真能搞得掂!”群众周先生激动地说道。2025年4月19日,一场看似普通的业务办理,却牵出了一桩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群众周先生因办理业务涉及历史宅基地等复杂情况,无法申请业务。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搞得掂”窗口值班员王秋红迅速启动问题研判机制,紧急召开专题业务会,经集体讨论,决定参照类似情形处理,为解决问题明确了方向。在后续的工作中,王秋红全程跟进案件进展,第一时间电话答复周先生,详细解释案情,并做出指引。“如雪中送炭,似冬里暖阳;服务得人心,为民解忧难。”2024年6月,周先生携家属赠予登记中心的锦旗上,短短20字,凝结着群众对登记工作的最高褒奖。这面锦旗的背后,不仅是王秋红等青年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生动写照,更是不动产登记中心“搞得掂”窗口制度深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的生动缩影。自“搞得掂”窗口成立以来,已累计解决500多宗大厅特殊案件。
“搞得掂”办事窗,王秋红耐心地向群众解答业务问题
敬业青春,十七载坚守里的榜样力量
从“业务骨干”到“青年引路人”,白云登记人李玉亭用十七载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青春。2008年入职的她,初因业务不熟倍感压力,于是开启“笔记本随身带”模式,记录操作细则、法律条文与错案经验。凭借坚持,她考取专业资格证,从“新手小白”蜕变为“百科全书”,案头笔记本见证着她的成长与不动产登记改革。她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全国法考,掌握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处理各项复杂案件。窗口服务中,她总结“先听一听、多想一想、再试一试”三部曲。曾主动上门为病重老人办理过户,以耐心服务让群众感受温暖,践行“不轻易说‘不’”的信条。随着工作推进,她投身重点工作,对同事请教毫无保留,午休研究难题后悉心指导,带动各部门“比学赶超”。她以“螺丝钉”精神扎根基层,诠释青年责任。
敬业与专业相互交织,严谨与温度重叠并存。李玉亭作为审核二部的业务副部长,在登记业务量上展现出惊人的高效能。十七年登记工作以来,她累计处理不动产案件超8万宗。从窗口受理的每一份材料审核,到审核岗位的每一次确权把关,她以“零差错”的专业水准,成为部门业务量与质量双优的标杆,甚至在兼任部门管理工作后,仍主动承担复杂案件办理,年均牵头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疑难案件超百宗,用扎实的业务量诠释着“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的奋斗哲学。
李玉亭认真审核案件,案头笔记本见证着她17年的登记工作
青春不是年龄,而是永远向上的姿态。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青年文明号”的牌匾,窗口前的年轻人早已整装待发——他们是政策的“翻译员”、群众的“服务员”、创新的“程序员”,更是用奋斗定义青春的“白云登记人”。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在服务民生的赛道上,每一次专注的核对、每一次耐心的解答、每一次果敢的攻坚,都是对“五四精神”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