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进入南方地区主汛期,各地相继出现因强降雨导致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那么,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在地质灾害防范关键时期,有哪些区域容易出现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呢?又该如何避险?
近日,PG电子官网海珠区分局会同海珠区应急管理局、官洲街等相关部门,在穗华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开展“进学校,赴现场”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讲座,并邀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专业人员讲授地质灾害防治课程,让我们一起了解相关内容吧!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有哪些常见类型?
1、崩塌: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或其他外力参与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以竖向为主的运动,并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质现象。
2、滑坡:指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或其他因素参与影响下,沿地质弱面发生向下向外滑动,并以向外滑动为主的变形破坏。
3、泥石流: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诱发,在沟谷或山坡上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块石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4、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的动力地质现象。
5、地裂缝:指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表破坏现象。
6、地面沉降: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规律的地表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有哪些?
临水、临坡、临沟、临崖、河流凹岸等易成灾地段、居民点、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削坡建房、水利工程、在建工程、矿山、网红打卡露营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易忽略区域有哪些?
偏远山区、城乡结合部、工地营地、林场、窝棚、代耕农、小水电站、野外露营点、野景点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临灾征兆有哪些?
关注房前屋后,坡体大于45度、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是否掉石头、泥块;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年还可能再次发生;坡脚有没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黄泥巴水涌出,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等异常现象;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上隆(凸起);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散现象。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滑坡体范围内动物惊恐异常,猪、狗、牛惊恐不宁,老鼠乱蹿不进洞;房屋有没有出现裂缝,坡上树木有没有枯萎或歪斜等,一旦发现要立即报告,提前转移。
地质灾害防治的防灾避险方法有哪些?
(一)“三避让”
1.提前避让:是指基于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科学研判和预警,在灾害可能发生之前,有计划地将处于危险区域的人员、财产等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灾害来临时造成损失。
2.主动避让:强调的是在察觉到地质灾害风险迹象,或者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但根据经验、现场情况等,主动采取行动,自行撤离危险区域,不等待强制安排,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态度。
3.预防避让:侧重于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和提前的规划安排,比如合理选择居住地、建设工程避开危险区域等,来降低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从源头上进行避让,达到预防灾害影响的目的。
(二)“三个紧急撤离”
1.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
2.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
3.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
(三)“三查”
1.雨前排查:是指在降雨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包括隐患点的规模、威胁范围、威胁对象、变形发展趋势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雨中巡查:是指在降雨期间,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特别是对人员密集区、交通干道沿线、基础设施周边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地质灾害隐患。
3.雨后复查:是指在降雨结束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复查,核实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隐患点信息,调整防范措施。
(四)逃生避险“五不要”
1.前方山坡有小石块、土块掉落,或有掉落倾向,切记不可贸然侥幸往前冲;
2.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时,一定要往两侧高处跑,切记不可顺向低洼走;
3.发生地质灾害时立即快速撤离,切勿停留或返回拿取财物;
4.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后,不可轻易移除屋后堆积的土石(不挖边坡、不清水沟);
5.警戒区内有危险,无关人员莫进入。
以上漫画均来源于PG电子
《地质灾害科普系列漫画读本》
(五)“挪床行动”避险法
“挪床行动”又可以称为“住前不住后、住上不住下、住高不住低、睡前查一查”避险法,通常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生地区生活的群众,下雨了就要从楼下搬到楼上住,从靠近山体的后屋搬到离山体较远的前屋住,对家中床铺位置进行调整,以便灾害发生时尽量争取更多的逃生空间及时间。
海珠区2025年防灾避险知识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