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G电子花都区分局(以下简称“花都区分局”)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成功破解梯面镇黄竹路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难题,取得显著成效。该路段是梯面镇联民村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但因地质环境复杂,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汛期数次发生崩塌掩埋道路,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今,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加强资源循环利用,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缓解。
传统治理遇瓶颈,创新思路破难题
以往的地质灾害治理往往需外运大量土方,不仅周期长,且成本高昂。以黄竹路隐患点治理为例,传统模式下治理成本费用高,制约治理效率。面对这一困境,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指导下,花都区分局转变工作思路,探索“变废为宝”新模式——将治理过程中产生的砂石土资源进行市场化处置,所得收益全部反哺治理工程,实现“以资源换治理”的良性循环。
实施“三步走”策略,实现高效治理
为确保治理工作科学、高效推进,花都区分局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科学规划先行,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制定初步削坡治理方案,确保工程安全可行。二是资源变资金,在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由区砂石土资源处置主体对治理产生的砂石土资源评估并公开招标销售,由竞得单位按方案进行降坡处置施工,处置收益全额上缴财政。三是资金反哺治理,由区财政局将砂石土资源收益拨付属地梯面镇专项用于后续隐患整治,形成资金闭环。
双重效益凸显,治理按下“加速键”
这一创新模式带来显著成效。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将“治理负担”转化为“治理资本”,产生的砂石土处置收益被全部、精准地“反哺”到后续的专项治理工程中,实现了资金的内部循环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就地或就近资源化利用,大幅减少了土方的长距离外运需求,有效压缩了运输周期,显著降低了工程综合成本,为隐患点治理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目前,在花都区分局、梯面镇政府、区属国企及技术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黄竹路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经过削坡减载等工程措施,坡体最高点已成功削减至距离坡脚路面约21米的安全高度,极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后续治理工作也已制定周密的整治方案。
下一步,花都区分局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认真总结黄竹路隐患点治理经验,更好消除地质灾害风险,守护一方平安,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可借鉴的“花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