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优质规划设计资源力量下沉基层,引入设计师陪伴式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和运营策划,PG游戏试玩开展“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以来,组建“乡建导师”团队,邀请来自全国的乡村建筑设计、运营策划、共同缔造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扎根广州乡村田间地头,深入挖掘在地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陪伴式”生长,共同探寻乡村建设的最优解。
继4月成功开展的“粤美乡村”“乡村共建・青春赋能”沉浸式乡建课堂后,在高校“青春战队”深入田野调查和创意头脑风暴的基础上,8月9-19日,PG游戏试玩组织、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张弘院长领衔策划的“粤美乡村”良平共同缔造工作坊(第二期)正式启动,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为核心,发动村民、高校资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推动良平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青年设计力量再次汇集良平村,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创意点亮乡愁,共同绘制岭南古村振兴新图景。
缘起良平:山水村落的呼唤新生
从化良口镇良平村,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不仅是“从化荔枝”的核心产区,还有着碧水峡漂流、天堂山徒步等特色文旅资源。村内保存完好的祠堂、旧学堂与闲置宅基地,更是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天然素材。如何基于良平村这份“山水 + 人文 + 产业”的独特基底,提升乡村风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高村庄辨识度和产业竞争力?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团队持续数月深度进驻从化良平村,秉持“在地共生”理念,串联村民智慧与规划逻辑:从田野调研解码古村资源脉络,到空间设计提炼祠堂、竹林等文化符号,再到产业孵化破解农产加工痛点,为这座坐拥“三山一河一瀑布”自然禀赋的历史古村量身定制“良平方案”,让村里的竹林、河石、老建筑、村民都成为良平故事的讲述者,将良平村“山水+人文”禀赋转化为可落地的振兴方案。
成果发布:资源图谱到品牌矩阵的乡村新篇
清华大学乡建项目团队和其他高校代表在“成果展示厅”汇报了良平村整体规划、外来游客画像、产业培育策划、标识系统设计、品牌 IP 落地等“粤美乡村”良平共同缔造工作坊(第二期)成果,并与在场的当地村干部、村民热烈互动交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后续项目成果的共同缔造实施提出完善建议。
村庄旅游资源地图不仅精准清晰标注了现状旅游风景点,更叠加了客群画像、游客动线分析,为后续精准引流提供依据。团队设计的农产品包装方案以荔枝、龙眼等核心农产为原型,提取鸭洞河、五指山等在地元素,形成“良平手作”的统一品牌视觉体系,青梅酒、荔枝酒等农产品衍生品雏形逐渐清晰。村庄标识系统设计织就一张串联起村口、街巷与特色节点的指引网络,成为承载村庄百年故事与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这些成果将让良平村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可感知的品牌价值,也让村民对“自家好物走出去”增添更多的期待。
队员讲解村庄待利用资源分布
小村民积极参加讨论
实践现场:村民共创的美学实验
良平村口康体中心,“隐村文化艺术联展”在村民的笑声中启幕 —— 这不是一场单向输出的展览,而是一场关于“乡村该如何生长” 的集体对话,藏着最本真的营造价值观。
展厅内展示的是良平村的种种照片,它讲述着村庄的过往故事。那些在调研中发现的本土景观和在地元素,也融入了艺术装置。布展过程中,村民们全程主动参与,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展区和搭建展架,老人和孩子们共同完成艺术装置的拼装......此时,每个人都成了展览的“创作者”,而展览也成了连接集体记忆的纽带。
策展人的导览没有华丽辞藻,只带着大家在老照片前听村民讲历史,在装置旁聊未来构想。这场展览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它让村民看见,乡村的历史与记忆值得被珍视;让所有人明白,乡村营造从不是外部的“改造”,而是在地者的“共守”—— 守得住老故事,才能创得出新未来。
村民观看展览宣传片
展览布置现场
队员与村民拼装艺术装置
村民观看展览照片
结语
此次活动并非终点,而是良平村焕然新生的序章。未来,PG游戏试玩将继续结合“粤美乡村”乡建导师项目,将蓝图化为步履,进一步深化改造方案,更将携手村民,共同营造小微空间或打造特色产品,让创意落地生花,让愿景长成风景,愿每一位村民皆是这片沃土的耕耘者,亦做乡村美好未来的收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