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设计师,却不困在图纸里;
他们是普通人,却让乡村有了新的模样。
原来最好的乡村设计,从来不是推倒重来,
而是俯下身,听泥土说话,让时光发芽。
而这,正是 “粤美乡村” 最动人的底色。
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春风里,广袤的岭南大地上正催生着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增城的荔枝飘香到从化的温泉环绕,从环南昆山—罗浮山的层峦叠嶂到流溪河、增江的碧水潺潺,在PG电子官网主办的“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中,我们遇到这样一群特殊的设计师,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却同样愿意扎根田埂乡土,用创意和行动重塑着乡村的未来。
这里有本土90后青年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让乡间老宅飘出浓浓咖啡香;有知名设计大师亲自带队驻村创作,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建筑智慧;有高校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与村民共同探索可持续的乡村营造方案;有专业设计机构深入乡村一线,用系统性思维解决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难题;更有村干部让设计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在政策与民意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人民设计师。他们在田埂上碰撞思想,在泥土中实践理想。设计,不再是高高在上冰冰冷冷的专业术语,已成为触手可及热辣滚烫的乡村变革力量。
本专栏将深入探寻这群人民设计师的实践现场,涵盖粤式美学空间营造、非遗活态传承、乡村文旅融合及未来乡村建设等元素,生动记录下他们如何运用自身专业所长,以设计为笔,在保留岭南文化基因的同时,为乡村发展破解难题、创造价值,共同绘就“粤美乡村”新图景。在这里,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创意不仅改变空间,更重塑着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关系。
我们本期“田埂上的人民设计师”,将从一群“非典型设计师”说起。他们或许没有建筑学文凭,却深谙土地的语言;他们的作品不在杂志上,而在村庄的炊烟里。他们不仅在“改造房子”,更注重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不断探索如何用设计弥合城乡认知鸿沟,让空间成为文化翻译器、经济催化剂和社会黏合剂。当设计不再只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村民指尖的竹篾、老墙上的新灰塑、木廊架下的雨链,如何让岭南古村拥抱现代生活的烟火?让我们循着溪头村那一缕淡淡的咖啡香,娓娓道来。
溪头村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田埂上的人民设计师”(一):
谷田围的乡土织梦人
谷田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当流溪河的水漫过青石板,当荔枝花的香飘进老祠堂,从化溪头村的春天总是带着几分温柔的召唤。这位经常身着牛仔衬衫的乡村青年,略显陈旧的鸭舌帽檐下,明亮的眼睛里总闪烁着清澈的光。“城市再好,总觉得像住在别人的家里。”他带着几分回忆的感慨,“每次闻到稻田里的青草味,就想回来。”他,就是我们的乡土织梦人——返乡创业青年,满院茶咖主理人蔡驰。
满院茶咖主理人蔡驰 图片来源:自摄
织梦:乡土材料重塑古村新生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将咖啡馆、民宿等新兴业态带入乡村。据《2023中国乡村文旅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返乡青年创办的咖啡馆、民宿数量年均增长超35%,这些空间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返乡青年们正在用一杯咖啡的温度、一间民宿的故事,重新定义乡村振兴。蔡驰正是其中一员。
2018 年,怀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蔡驰毅然放弃了城市里优渥的工作,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从化溪头村,决心把闲置老屋改造成心中那承载美好回忆和充满人情味的栖息空间。他会蹲在积灰的天井里用粉笔在地上画下第一个改造草图,会坚持用传统夯土墙替代现代砖墙,会将从村里各处收集来的碎石与老石板铺进巷子里,会用麻绳在屋檐下挂起几盏手工灯笼,会用周边村民废弃的旧门板做成吧台和书架,会用村口竹林的竹子编成庭院的格栅,还在庭院中央挖了个小水池,把村口溪流里的鹅卵石在池边铺成浅滩,养了几尾俏皮的锦鲤。那些常趴在池边的孩子们小手一扑,惊起的涟漪会倒映在廊架的竹帘上,碎成一片粼粼的光影。
改造前巷道环境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开业半年来,满院茶咖日均接待游客 150 人次。满院茶咖的飘香,带动着蔡驰的兄弟亲友俯身砌起石头种起绿植,把闲置的空地改造成舒适的庭院;启发着街头巷尾的村民在自家老宅里摆上桌椅,自制糖浆豆花、艾糍、芋头糕等地道美食成为了石巷老屋里“记忆里的老味道”;也吸引着村里其他年轻人纷纷回来,在村里开起了民宿、咖啡厅,还有竹编、木雕等手工艺品店,在溪边林下搭建了亲子露营地。满院茶咖就像一颗破土的种子,在溪头村的熟土里扎了根,悄无声息地枝蔓蜿蜒着,让沉寂多年的古村焕发新的生机。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满院茶咖环境氛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赋能:携手共建延续故里烟火
现在的蔡驰,在满院茶咖的改扩建工程中,也存在不少疑惑。如何让柴窑面包工坊的设计更贴近游客的体验需求?如何让建筑结构更安全可靠?如何形成独特的标识系统更具辨识度?如何建造高质量的精品民宿以满足深度体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柴窑面包工坊改造过程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街巷提升过程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随着“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的开展,一群青年设计们带着对乡村的热爱与憧憬,走进了溪头村,来到了满院茶咖,与蔡驰携手打造品质乡村空间,带动更多的在地乡村工匠用更专业的技术建造自己的家园。
青年设计师方案讨论过程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在柴窑面包工坊的设计中,蔡驰淳朴的道法自然理念与青年设计师们的艺术设计思想充分的交流、碰撞与磨合。最终决定采用本地石材砌筑柴窑,竹编格栅分隔制作区与体验区,将柴窑面包制作区、烘焙教室与体验区巧妙融合。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与自然,又为老屋注入了新的功能与活力。随着设计方案的敲定,面包工坊的改造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未来,这里不仅会弥漫着柴窑面包的香气,更将通过“面包+”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揉面、烘烤、品尝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古村的独特的风情和温度。
青年设计师与蔡驰讨论方案 图片来源:自摄
穿过满是荔枝树的山坡,村口的金紫里祠堂在树阴里若隐若现。如今的金紫里祠堂前院厢房,日均使用率不足 10%,木门上的铜环已经生了锈。“你看这砖缝里的灰塑,还是爷爷那辈人做的。”他指着墙上褪色的花纹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懂这些了,再不管,这手艺就要跟着祠堂一起老了。”蔡驰和设计师已经开始构想,将这里变成非遗流溪纸研学工坊。厢房的木隔板可以拆下来做成流溪纸制作工具的展示架,空地上摆放好浸纸浆的木槽、抄纸的竹帘、晾晒的木架,老匠人现场演示古法造纸,为孩子们建造一个‘纸寿千年’流溪纸的非遗传统文化体验课堂。
金紫里庭院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金紫里内部空间照片 图片来源:自摄
未来的日子里,青年设计师与蔡驰等乡村工匠们携手共建溪头村的机会还有很多,也许会运用当地的木材石料爆改闲置老屋或庭院,也许会引导村民如何将自建客栈改造成精品民宿,或者辅助他们规划新型业态的引入、特色小吃摊的布置、乡村手工艺品店的陈列。PG电子官网也将借助“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持续促进乡村工匠和专业设计师们的深度融合协作,并深入推行2023年印发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系列技术指引,鼓励村民盘活利用农村旧住宅和废弃宅基地用于发展乡村新业态,让村民在家乡土地里收获实实在在的增收,过上充满希望的崭新生活。
结语
如今的溪头村,满院茶咖的咖啡香每天清晨都会准时飘出,面包窑的烟囱也即将冒出淡淡的炊烟,金紫里的玲珑小院也将在未来广迎各地非遗文化传承者。而这一切,都源于像蔡驰这样的乡土织梦人,以及默默付出的青年设计师们,“乡村的美,不在高楼大厦,而在这些老房子的砖纹里,在老匠人的手心里。”蔡驰说,“我们做的,不过是给时光一个容器,让乡愁有处可栖”
这大概就是设计赋予乡村的意义,就让老房子里的故事继续流淌,让田埂上的梦想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