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G电子越秀区分局(以下简称“越秀区分局”)正式核发全市首个老城区连片式危旧房改造试点项目——“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工程规划许可证。这标志着广州市探索出了一条老城区危旧房自主更新改造的新路径。
“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效果图
一、告别危房之困:民生痛点变幸福起点
小石集片区建筑建于上世纪,历经风雨侵蚀,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建筑质量堪忧,片区的17栋房屋均为C、D级危房,砖木结构占比近六成,墙体剥落、构件损毁问题突出。周边环境繁杂,整个片区建设年代早、缺乏规划,导致周边街巷狭窄、三线乱搭、环境脏乱,消防和结构安全隐患突出,改造迫在眉睫。
“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前情况
项目充分应用《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利好政策,探索连片式危旧房自主更新改造新模式,对17栋危房进行整体拆除翻建,不仅消除了街区安全隐患,也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更在有限的空间内嵌入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解决老城区配套不足的需求痛点。
改造前消防疏散情况
改造后消防疏散情况
二、创新机制破局:连片更新激活“共建基因”
以连片改造创新模式。小石集片区17栋房屋涉及公房、企业、私人多类产权业主,若按传统分散式危房重建改造模式,不仅难以统筹资源,更无法解决老城区高密度高强度开发问题。项目通过创新实践了全市首个连片式危旧房改造模式,有效破解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的难题。
以民意共决夯实基础。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坚持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尊重周边居民意愿,召开多轮居民议事会,广泛收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分类施策,助力老城区危旧房“旧貌换新颜”。
调研听取群众意见
以规划引领破解难题。通过系统梳理地块内各产权权属情况,将零散的多幢房屋统一规划,增添红砖灰瓦、天井庭院等岭南风貌,实现“红线零扩张、功能大提升”。面对项目地块与规划路网冲突问题,结合项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采取首层架空及周边建筑退缩等方式,在满足道路退让的同时,形成社区交流小广场,为周边群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改造后首层通道
以政策叠加增添效益。创新探索运用《广州市装配式建筑和模块化建筑项目容积率激励措施实施细则》《办法》相结合,鼓励危旧房改造项目使用装配式等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建造。增设嵌入式公服设施,利用多层退台打造全龄化社区共享空间及“5分钟”社区服务体系。
改造后周边社区交流广场
三、历史文脉新生:历史城区长出“青春细胞”
小石集片区位于历史城区范围,在更新改造中实现“新旧相宜”。以历史人文为底色,延续传统风貌。项目外立面采用拼色红砖与浅灰质感涂料,复原“红砖灰瓦”岭南底色;屋顶花园、镂空花窗等细节呼应“求学黉桥”历史文脉。
改造后中心庭院
以新兴技术为支点,实现功能升级。项目深度融入智慧化、绿色低碳技术,全面落实“好房子”建设理念:优化户型布局,提升住宅通风采光性能;疏解建筑密度,创新打造内庭院交流空间;运用“社区门厅+叠院露台”设计,打造洪庆坊“15分钟生活圈”活力节点。
屋顶光伏体系
“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居民自主更新意愿为引擎,以精细化政策工具箱为支撑,以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为灵魂,生动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有益补充,连片式危旧房改造试点模式正稳步推广,将进一步助力广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黉桥·小石集”危旧房改造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