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立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长效机制的提案》(第1041号)在深入调研、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活化模式,鼓励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等建议,切合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实际需要,精准透彻地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我市如何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长效机制,推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该提案列为2016年市领导督办重点提案,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世彤同志、市政协副主席贡儿珍同志共同督办,我委牵头会同市文广新局、市住建委、市更新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市国资委、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及相关区政府办理。接到工作任务后,我委立即会同各会办单位深入研究提案内容,迅速成立以我委彭高峰主任为组长、各会办单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办理工作小组,制定了办理工作方案,明确重点提案的办理内容、办理思路、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工作进度安排等事项。期间,我委多次召集会办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就提案办理工作进行研究探讨,并组织开展了由王世彤常委、贡儿珍副主席带队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考察调研和座谈交流活动。经与会办单位认真研究和分析论证,结合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广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1982年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是旧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我市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工作部署,我市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开展了一系列建章立制和立法保障等工作,并以办理重点提案为契机研究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重点工作和内容,细化任务分工,抓好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研究,努力探索完善保护和活化长效机制。
一、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主要工作情况
(一)规划先行,加快推进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1.全面推进26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14年11月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建立了1片历史城区(20.39平方公里)、26片历史文化街区、93个传统村镇、40条骑楼街和566处历史建筑的全要素的保护体系,并提出了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我市全面推进26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在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住建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有关规定,坚持“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纲,以市域、历史城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等各层次保护规划为目”,突出市与区“共编、共享”。2016年,已完成《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传统中轴(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并经市文管和名城委审议通过,拟上报市政府审批;海珠南-长堤、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人民南、南华西街、洪德巷、龙骧大街6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也将在2016年内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其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也将按计划有序组织推进。
2.重视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引领。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报批指引(试行)》中,要求保护规划编制“建筑物功能兼容性分类管控”的内容,对保护区范围内建筑的使用功能兼容性进行分类规划,部分住宅用房可置换成与历史街区活化与发展相匹配的公益性或经营性功能,如文化、旅游、特色商业等。北京路、文德南、传统中轴线等3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依照《广州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报批指引(试行)》,鼓励街区范围内建筑多功能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和推荐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可兼容公共服务;其它建筑可兼容文化、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混合功能),创新活化模式,鼓励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促进街区活力提升。
3.强化专项规划和课题研究,创新编制模式。
以“法定规划为主,专项规划和研究为辅”,强化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专项规划和课题的研究,不断创新编制模式。我委与越秀区政府会同市文化、旅游部门编制了《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总体规划》,完成《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研究检讨》专项规划研究;市文化、旅游部门共同起草了《关于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全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了实施指导意见,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提升景观和环境质量,推进文物径规划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创新机制,促进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1.积极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市场资本参与,通过业态调整、优化商业环境和完善配套等措施,推动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商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商旅”融合,助力区内企业特别是老字号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商贸活动中传承和彰显广府文化。按照“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方式,市有关财政资金共投入2280万元,支持越秀区、荔湾区老字号一条街、北京路历史文化核心区、惠福花街美食园、西关美食街、沙面欧陆风情美食园、华林玉器街等特色街区的项目。荔湾区进一步完善旅游六要素,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的“最广州”体验和“最广州”文化品牌;以“非遗创意产业园”为依托,扶持传统艺术发展,精心打造民间工艺特色街区。同时整合传统店铺,推动特色街区丰富和优化业态,对公房进行统一招租管理,引进老字号企业开设商铺,通过市场调节,逐步引导私房转营,增加老字号入驻的载体,形成老字号集聚氛围,吸引更多的老字号或知名品牌入驻。
2.注重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既要活化利用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又要全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历史人文风情和民俗风韵。我市正着手落实《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机制,加大对“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类项目的保护扶持力度,鼓励和培养文化传承人,出台扶持政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2016年以来,我市通过办展、参展、外出交流、与媒体合作等方式,推广宣传广绣、珐琅、西关打铜、西关正骨、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等非遗项目,积极推动非遗“走出去”,扩大我市非遗的影响力。
3.大力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
我们非常赞同提案中所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再造涉及社区公众利益,应推进公众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我市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成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类社会组织,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截止到2016年5月底,我市先后成立了广州历史乡村保护和发展协会、广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协会、广州市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广州博纳广府传统文化促进会、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共6家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类社会组织。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推动制定古旧建筑修缮定额标准。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寻觅西关大屋”、“醉美东山广府风情”历史人文展活动。其中,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获得2016年度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30万元。越秀区先试先行,已成立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委会和公咨会,管委会负责北京路、文德南和传统中轴线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公咨会统筹公众参与等工作。同时,我市将在越秀、荔湾、海珠推动“历史建筑和预保护建筑志愿者巡查项目”,组织志愿者开展定期巡查并报告情况,吸引公众加入到名城保护的行列中来。
(三)强化实施,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品牌。
1.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工作。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精魂,我市尤其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工作。自2014年1月正式确定第一批398处历史建筑以来,我市已先后确认三批共566处历史建筑,并已完成近500处的挂牌工作,是全国完成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公布挂牌较多的城市之一。2015年全面开展并完成了广州市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涵最丰富的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创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