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科技与综合交通优势,促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提案》(第2093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9月2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向海洋谋发展,向海洋图创新,是广州保持千年商港长盛不衰的根本。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贺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广州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工作,对标最优最好,不断开拓进取,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顶层设计,高位谋划海洋经济发展
(一)健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
根据机构改革工作部署,组建成立PG电子,并加挂广州市海洋局牌子,履行包括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负责监督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和发展海洋经济,以及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规划引领,谋划发展蓝图
1.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穗府办〔2017〕18号)《广州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穗府办函〔2017〕183号)等规划和政策,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引领海洋经济发展。
2.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海洋产业开展。按照核心引领、区域协调的思路,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框架下,布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各具特色的创新核。推动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南沙国际邮轮码头等重点用海项目建设。加强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港口、机场与铁路的海、空、铁联运融合发展,以港口为节点,打造便捷高效的集疏运网络,拓展服务腹地,实现江海联运全覆盖、持续完善公水联运、接轨南沙港铁路建设,开通广州至重庆等18个地区的铁路班列,巩固非洲、东南亚和地中海航线优势,积极开拓欧美远洋航线。
二、发挥海洋经济传统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升级
(一)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
2019年,全市统计口径的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值为394.1亿元,增速达 24.3%。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升级发展。一是加大力度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领域首台(套)装备的推广应用。2019年支持3家造船企业累计获得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超亿元;《广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8年版)》中编入9项船舶领域首台(套)装备产品以及5项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二是支持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安排财政资金830万支持企业关键工业设备上云和工厂扩建工程。三是支持相关企业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广船国际“豪华邮轮及客滚船船体智能制造生产线”、黄埔文冲“船舶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2个项目入选2019年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实现全省船舶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零的突破。
(二)港口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稳健发展
广州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80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6个。201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23.6万标箱。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上升第13位。
(三)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蓬勃发展
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 13家、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3家、工程技术中心115家、企业技术中心51家。
(四)传统海洋渔业产业优化升级
深化渔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优质高效水产养殖、水产苗种产业等新的渔业增长点。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目前,广州市专业远洋渔船达45艘。
三、发挥科技集聚优势,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内涵
(一)以重大平台项目建设促海洋产业集聚
推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国家海洋局南海综合保障基地、深海科技创新基地、天然气水合物深水码头和岩心库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大装置建设。支持申报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二)注重自主科技创新,支持海洋领域技术攻关
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海洋领域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列入重点支持技术领域。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建设,支持了一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2016年以来,广州牵头承担的海洋经济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立项数为13项,占广州承担项目总数的7.3%,共获得经费资助2.62亿元,占广州承担项目总经费的8.1%。
(三)注重对外交流和合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在中国香港设立分部,成功拨付3800万元建设及科研经费至中国香港分部,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成功跨境。制定完善的产业人才支持计划,印发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服务保障方案》等。2018年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入选人中,从事海洋相关行业的有157人,占比5.27%;至2019年6月底,广州市共发放人才绿卡5745张,其中海洋科技人才229张。
四、联合申遗,发展邮轮新业态
(一)开展海丝申遗工作
组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海丝文物保护工程,合作成立研究院,筹建海丝专家智库,策划文物展,出版专著,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大海丝文化宣传力度。
(二)推动广州国际邮轮产业发展
2019年南沙国际邮轮码头已开通往返中国香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航线9条,邮轮目的地12个,全年靠泊邮轮93艘次,接待国际邮轮旅客44.2万人次,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航站楼查验区域面积、查验通道数量、边检通道效率排名前列,创新自助快速通关模式。
(三)发展滨海旅游,推广海洋文化
丰富滨海旅游线路产品,推动打造广州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以“一江两岸三带”的3个10公里特色区段为重点,结合“海丝”文化、“商都”文化特点,融合岭南文化内涵,塑造“文化珠江”品牌。
五、科学用海,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规范海域管理。按照占补平衡原则,保证自然岸线保有量不降低,完善海域使用审批流程,提高海域使用审批工作效率。印发《广州市规范海域使用权续期工作的意见》(穗海规字〔2018〕1号)、《广州市海域审批政府内部工作细则》(穗海〔2018〕113号),推动市区两级并联审批。
六、陆海统筹,构筑人海和谐的蓝色生态屏障
(一)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
统筹陆域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陆上源头治理,建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监测,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环境准入条件,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海洋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二)加大海域海岸带生态修复力度
在南沙沿海湿地引进红树林植物新品种,完成沿海湿地防护林建设1000多公顷,形成滨海生态屏障。加快推动南沙湿地公园、南沙滨海绿道湿地公园、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实施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
感谢您对我市海洋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PG电子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