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研究出台<广州推进未来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的提案》(第3072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统计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3月2日、6月3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组织研究广州未来新型社区的建设标准”的建议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广州提出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通过全面深化城市更新,统筹推进九项重点工作,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品质、民生福祉“三提升”。近年来,广州不断深化完善城市更新政策、稳步有序推动各类项目开展,已形成了一系列有亮点、可实操、显创新的城市更新政策,彰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实施成效。
作为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的相关配套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穗规划资源字〔2020〕33号)《广州市旧村全面改造项目涉及成片连片整合土地及异地平衡的工作指引》(穗规划资源字〔2020〕4号)等的出台,对破解广州城市更新的产业配置、提供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空间,补齐短板、高水平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简化流程、提高编审效率,规划统筹、推进更新项目提质增效,传承文脉、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片连片、统筹实现异地平衡等瓶颈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强化城市更新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国土规划资源保障。
《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连片实施手册》的印发,明确城市分区分类提升策略,将老旧小区改造置于“十五分钟生活圈”内全面统筹,进行整体化、精细化的策划和改造,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同时在实施项目中重点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路、无障碍设施等,丰富社区服务供给,建设“公共服务站”“长者饭堂”等社区服务设施。
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穗府办规〔2020〕3号)《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监督管理与补助办法》(穗建规字〔2019〕15号)《广州市关于加强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活化利用消防管理的工作方案(试行)》等专题政策,重点打通历史建筑的规划许可、修缮监督、土地出让、商事登记和消防审批等关键环节,注重保护与利用共同推进,面向实施,用绣花功夫实现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社区整体活化。
上述政策文件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与您提出的“组织研究广州未来新型社区的建设标准”等建议高度契合,并提供坚实的政策标准基础。下一步,我市也将继续传导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关于未来新型社区的工作基础,融会贯通国内外城市社区更新实践经验,围绕健康城市建设、“未来社区”营造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市社区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
二、关于“结合社区‘三体’内涵打造广州市未来新型社区”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硬体”质量
在规划统筹方面,《广州市独立用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穗府办规〔2018〕27号)的印发实施,进一步优化我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高效保障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求,提升设施建设水平。此外,目前我市正组织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15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开展公服设施综合布点规划编制,后续将整合广州市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一张图”。同时,在指导编制和审核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时,严格落实《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穗规划资源字〔2020〕33号)《关于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加强市区统筹级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通知》(穗规划资源字〔2020〕57号)的配建要求,结合城市更新项目用地情况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具体用地布局、详细建设指标等,经市规委会审议、市政府批准后,作为项目实施的法定依据,并按规定优先建设,优先投入使用,确保高强度补齐短板落实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
在用地保障方面,2020年我市供应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面积11.84平方公里,同比增长72%;建筑面积556.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其中,供应医疗、教育、养老、文化设施等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6.77平方公里,推动优质公服设施向城市副中心和外围城区的各类社区辐射延伸,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多措并举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在社区完善方面,全市推广建立城乡社区便民(优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体系,明确社区便民、优质生活圈建设标准,进一步细化生活服务圈建设目标任务。由26个市直部门共同指导各区开展社区服务资源普查,梳理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的6大版块52项服务内容,制作社区15分钟生活圈指引标志牌。截至2021年1月,已有1452个社区(村)建成便民生活圈、488个社区(村)建成优质生活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至少1处1公顷以上社区公园的标准,提升社区公园服务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55个社区公园,实现建成区居住用地步行250米件率,切实提升居民的绿色获得感;平均每区每年新增3-5个口袋公园,满足全龄段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
(二)开展群众惠民活动深入基层,丰富社区“软体”文化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文化馆(站)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9万多场次,包括非遗传承、节庆活动和公益的演出、培训、展览到基层、农村等,惠及市民群众1.2亿人次。后续,我市将继续推进群众惠民活动,每年持续开展“羊城之夏”市民文化季、“百场演出惠市民”、“公益文化春风行”、“百姓学堂”、“非遗课来了”,以及“广府庙会”、“乞巧节”、“波罗诞”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把文化送到社区,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推进体育场馆惠民开放,继续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双24惠民开放”(每周免费和优惠开放均不少于14小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社区居民运动健身活动的智能化发展;依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群体通”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优选300家社会体育场馆上线“群体通”提供惠民开放,并优化上线社会场馆的惠民服务效益,全方位提高市民高质量健身活动体验。
紧贴社区需求,健全社区治理服务线上线下工作机制,线上在52个社区开展“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试点建设,实现社区服务“随时随地随心约”;线下推动10个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实体化建设,与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相衔接,汇聚政府、社区、社会多方力量资源开展社区服务。目前,随约驿站上线100多项功能,入驻机构和商家合计713家,累计用户3.8万人,访问量253万次,预约服务4.3万人次,为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便民途径。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区“韧体”沟通
创新社会治理“共同缔造”理念,以“共同缔造”赋能社区改造。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局在全市全覆盖推进城乡社区设计师工作,印发实施《广州市社区设计师工作方案》,以社区规划师为问计于民的载体,通过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了解社区管理部门和群众对社区规划的意见需求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方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搭建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制订社区更新改造和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和方案时充分征求、落实群众意见,协调群众统一认识,向群众宣传普及规划知识、政策法规,营造全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我局以“社区事·大家做”系列活动为抓手,引进高水平社区设计师进行设计和审查,聘请272名社区设计师和163名村庄设计师入驻了全市城乡社区,推动院士、大师、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设计师、施工队、市民、街坊等多元角色共同参与到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公共投资小项目中。自2018年以来,我局面向全市征集百余个选点,邀请了国内外知名院士大师,设计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小设施,参与广船变电站、琶洲大桥西侧人行桥、北京路公房、赤岗加压泵站海珠半岛小学、维新横路口袋广场等27个示范性项目具体设计。
三、关于“分类推进、启动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引导全市大面积的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的建议
我市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统筹方面的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合力推进,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高质量推动形成南洋电器厂片区、聚龙湾片区等旧城品质提升,里仁洞旧村改造项目,恩宁路、泮塘五约、盐运西、旧南海县、兰蕙园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城市更新亮点示范项目,通过连片规划、完善配套,产城融合、提质增效,职住平衡、包容共享,传承文脉、协同互进等措施,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低成本住房保障不足、城市活力不足、保护发展脱节等深层次矛盾。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特色化城市更新路径,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流程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典型做法,全面带动存量地区经济发展。打造城市更新活力社区的“广州样板”,积极主动做好信息发布、交流宣传工作,形成展示广州高质量发展新风采的重要窗口。
感谢您对我市城市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PG电子
202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