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建云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用好城中村改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组合政策,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第2024258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政法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从化区政府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于3月7日邀请骆建云、钟洁和邓彩联三位代表赴从化区开展现场调研和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拓宽改造资金筹措渠道
(一)聚焦重要区域与重点功能片区,精准配置空间资源。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工作部署,2024年1月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坚持“规划先行、依法征收、公平公开、净地出让”的原则,优先推进涉及“十四五”重点项目、活力创新轴、重点功能片区启动区、综合交通枢纽、重要民生改善以及促进历史文化保护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定时间表、路线图,提出推进时序安排。未来3-5年逐年推进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力争取得显著成效。
(二)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广州城中村改造在融资优惠政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领域的支持。一是积极申报争取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从化区禾仓村、东风村等14个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授信1426亿元,首笔发放15亿元,实现全国首批首笔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广州成功落地。二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2年、2023年共发行“广州从化‘老温泉新活力’建设项目”专项债券35950万元。三是研究成立广州城中村改造基金,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发挥政策组合拳,实施土地整理
对于外围区的重点区域城中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探索通过政府征收、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土地置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等方式实施城中村改造,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整理开发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等,逐步构建新的空间格局。
(一)用好用足政策红利,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一是紧抓国家赋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红利,积极推进从化区国家级试点和增城区石滩镇省级试点工作,利用增减挂钩、拆旧复垦等方式开展建设用地整理。从化区西华村、东风村治理项目已纳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中部都市综合提升示范片区整治范围,将通过低效用地整理、城中村和旧村改造等模式打造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实施方案》已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核备案。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保障。2023年底印发的《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通知》提出积极支持各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并将根据腾挪盘活的建设用地面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同时,从化区编制印发了《广州市从化区关于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广州市从化区关于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规划用地措施》《广州市从化区关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三是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持续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结合耕地保护和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有序推动风云岭片区构建乡村振兴综合体、城郊街346亩留用地集中落地、吕田镇狮象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和石滩镇漳州工业园整治打造江湾618星光集市等,形成一批高品质项目。
(二)运用政府征收、土地置换、拆旧复垦等方式,推动城中村改造
一是细化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办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及相关配套法规,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广州市土地征收补偿工作依法、平稳、有序开展,2023年修订印发《广州市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办法》,进一步衔接上位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目的、征收原则、征收土地前期工作、征地程序、补偿标准等内容进行了完善细化。
二是探索低效用地的土地置换。2020年12月,出台《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涉及成片连片土地整合和异地平衡的工作指引》,在市级层面规范旧村全面改造涉及土地置换的具体流程和要求,通过整合分散的存量土地资源实现旧村成片连片更新,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推动我市旧村改造实现节约集约用地。2023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实施区域统筹和成片开发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零星低效用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之间、国有建设用地之间、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之间的土地置换。2023年12月,《广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将稳妥有序推进土地置换纳入其中。2024年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整合周边一定比例低效用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之间、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之间,按照“面积相近或价值相当、双方自愿、凭证置换”原则,置换双方权属人共同申请,经区人民政府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抓住试点机遇,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一是紧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政策机遇。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各方面利益重大调整,必须审慎稳妥推进,试点县(市、区)数量要稳妥可控”的工作部署,考虑我市在规划编制、确权登记、用地审批、公示地价和交易平台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结合各区申报意向和发展实际,经市政府同意,2022年11月,我市上报了增城区和花都区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区,现已获自然资源部批复。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2023-2024年试点期间,仅增城和花都区两个试点区可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鼓励试点外区域通过入股联营方式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合作开发。
二是建立服务平台,全力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一是建设广州市农村集体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要求农村集体资产全部公开交易,在市、区网站、村社公开栏、物业所在地等多处发布交易信息,实现集体资产阳光下交易,通过公开竞价交易,集体资产溢价率显著提升,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村民财产性收入显著增加。现已建成市、区、镇(街)、村、社五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全市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平台累计交易25.2万宗,累计交易金额超4000亿元。二是充分发挥广州农交所市场资源优势,提升集体资产监管效能,积极探索广州农交所产权交易平台与市级监管系统、区级农村集体流转交易系统相关交易模块数据互通互联,推动产业升级。三是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有资金、帮扶资金等,采取自行改造、合资合作等方式升级改造闲置低效利用房屋设施。
三、完善产业体系,建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一是做好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支撑产业外迁发展。结合城中村改造,鼓励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等组团兼容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卫生防护距离,降低邻避效应,为外围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采用就近转移和集中转移相结合的策略,结合产业所需的低廉成本、配套完善、交通便利、集聚连片等条件和现状村级工业园、工业产业区块等要素,对产业外迁集聚区产业布局、主导业态、承载规模等专题进行梳理研究。
二是针对集体物业,探索设置综合产业用地。针对我市城中村产业集聚的实际情况,面向提升区域产业经济、居民就业等目标要求,《PG电子官网关于印发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机制惠企利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第三批)的通知》第十五条规定,在编制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时,鼓励针对村集体复建物业用地探索设置新的用地类型——综合产业用地(M/A/B),引入负面清单管控模式,为项目建成后用地主体依法依规按需求灵活调整建筑使用功能进一步提供便利。
三是做实做优村企结对机制。抢抓全市“千企兴千村”工程、市域内结对互促纵向帮扶机制等机遇,推进我区“百企兴百村”工作,引导企业以产业项目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扶、消费帮扶等多种形式,促进城中村与企业从“结了”向“结好、结优”转变。
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设施水平,吸引人才流入
(一)发展保障性住房,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实现“住有所居”。
一是结合城中村改造,规范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性住房和中小户型租赁住房配置,助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明确除安置用房外的住宅用地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复建安置区除满足村民自住外,可集中建设以中小户型为主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现状住宅或非居住存量房屋,满足一定条件可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鼓励专业住房租赁机构整租运营,重点推动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吸引人才流入。
二是聚焦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急难愁盼”等问题,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印发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2022修订稿),提出配置高质量产业空间,围绕平急两用补齐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优先保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撑枢纽扩容升级,促进职住平衡。提升市政支撑能力,补足市政设施短板,落实洪涝安全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强化地质风险监控。健全多层次公服设施体系,统筹重大公服设施布局。
(二)促进户籍转换,健全人才引入机制
一是通过城中村改造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促进城中村农村户籍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引导城市发展区域农业人口退出,转为城市人口。在城中村改造中释放更多的居住空间、产业空间,为人才引入提供居住、就业基础保障。
二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实施《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广州市从化区产业人才激励办法》,精准放宽学历人才的入户年龄门槛和社保年限要求,有所侧重地调整入户条件,加大产业人才培育引进激励力度,落实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实施办法。
三是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来穗工作。建立留学人员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综合服务人才主阵地作用,依托广州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留学人员提供便利服务。拓展优秀人才交流模式,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来穗对接交流。
感谢各位代表对我市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PG电子官网
202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