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处中国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地质条件复杂,雨水充沛,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强。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和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多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不断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及综合治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有效降低和避免了我市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形势总体平稳,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如下:
一是压实防治责任,部门协同有序高效处置地质灾害。自2003年起我市就成立了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各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一些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区如白云、从化、增城、南沙、黄埔、花都、番禺通过与镇(街)、村社逐级签订责任书的方式,逐级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分解压实防治责任。根据《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开展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对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开展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委协助各区妥善处理了500多宗地质灾害,市住建委、市地铁集团公司也会同属地政府成功应对了荔湾区康王路地面塌陷、白云区石井街地面塌陷等突发事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二是突出防范重点,狠抓汛期突发地质灾害防范。针对汛期持续性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各级国土部门密切留意天气变化,我委与市气象局建立信息共享、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汛期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三级以上预警在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全市建立了区~镇(街)~村社(居委)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已落实群众监测员和防治应急负责人,并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推进群测群防工作向群专结合转变。严格落实汛期值班、领导带班、巡查监测、预警响应、应急处置和灾情速报等各项防灾制度,切实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及雨后复查“三查”工作。制订各隐患点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险情来临时,全力做好受威胁群众的临灾避险转移安置工作。2017年我委共接地质灾害报灾电话122次,出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人员约772人次,指导属地政府转移安置人员约900人。
三是彻底消除隐患,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治理。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我委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搬迁治理工作。2011年至2017年,按照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每年地灾隐患点数量比上年度末在册数量减少不低于15%的治理任务,我市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54420万元,累计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89处。
四是健全防治体系,创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我委着力提升基层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管理、专业技术支撑、项目经费保障、防治措施落实、规避灾害风险等能力,“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全市11区均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十有县”称号。“十三五”以来,按部、省的部署,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继2015年黄埔区(原萝岗区)成功取得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称号后,2017年我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和增城区也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称号,进一步提升基层防治能力。
五是开展地质调查,服务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我市于2010年完成了第一轮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初步查明城市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基本状况,并先后完成了广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专项调查,目前正在开展广州地质灾害详查(1:5万)和广州市地面沉降及岩溶地面塌陷调查评价(1:1万)及规划应对项目,这些项目的成果将为政府部门、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提供最新的防灾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广州市精细化、品质化城乡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