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况简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是中央部署的重要工作。为落实中央精神和广东省政府在全省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的要求,根据《PG电子官网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3]202号),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自2014年起,开展《广州市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探索新时代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治理新模式,推动城市生态品质的全面提升。在工作过程中,针对生态控制线划定是跨部门、跨区的系统工程这一特点,市国规委以与部门同编共用、市区上下协同为工作方法,多次与环保、林业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推动生态控制线划定与在编的《广州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林业保护红线工作同步推进、动态衔接,并以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方式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各区意见。在充分协调部门、各区,吸取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生态控制线划定以凸显“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生态格局,构建“七核九片、六廊多带”的市域生态空间结构为目标,梳理广州市4个大类、28个小类共300多个生态要素,5万多个图斑,划定生态控制线一级管制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维育市域生态安全结构。
二、主要特点
本次生态控制线规划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规融合”的工作方法,通过部门协同共编、省市区上下联动,首次建立广州全域自然资源要素信息库,落实全域自然生态要素“一张图”,形成全市统一的生态空间管控框架;二是分级分类的管理模式,结合市、区管理权责划分,明确生态控制线分级管控措施,建立动态维护机制,实施刚弹结合的科学管理;三是建立与法定规划协同实施的路径,保持生态控制线成果与法定规划的动态一致,通过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保障其落地,并对接了相关专项规划的实施;四是协同实施的管理机制,推动生态控制线立法,提出“一线统筹”的生态空间管理机制。
三、主要举措
1.理顺广州生态空间规划体系
一是横向上采取部门同编共用的方法,与环保、林园、水务、农业(海洋)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协同开展,统筹整合各部门生态要素,落实广州全域生态要素“一张图”,为科学管控市域生态空间资源提供基础。探索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充分衔接的技术路线,确定了生态控制线与生态保护红线共编,为确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空间管控框架、形成生态管护“合力”奠定基础。二是纵向上对接法定规划体系,市域规划明确生态控制线的边界与管控规则,对接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控制线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试点成果,保障最底线生态空间的刚性管控。分区导则对接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推动生态控制线落地,保持生态控制线成果与法定规划的动态一致。三是完善“生态控制线——特色生态要素”的生态规划体系。在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专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基础上,基于1:2000的比例尺,通过详细核对建设项目、用地权属,划定生态控制线。同步开展《广州都会区生态廊道总体规划与东部生态廊道概念规划》、《广州市都会区生态廊道控规整合规划》、《珠江江心岛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在都会区构建了“三纵五横”的生态廊道体系,对所有59个江心岛进行分类并制定实施措施,完善广州生态廊道及珠江江心岛等特色生态要素的保护体系,引导构建广州“生态绿地-生态廊道”的生态网络体系。
2.编制生态控制线规划,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需求。采取市区联动、分级落实的生态控制线规划编制模式。一是合理制定市、区两级规划编制体系。市级规划明确结构、生态控制线一级管制区边界、各区划定规模,落实国家、省政府监管要求。区级规划在落实市级规划基础上,可结合区发展需求确定二级管制区边界,在保障生态底线落地的同时,给予区统筹优化空间资源的弹性,为保障区重点项目、重大战略发展平台提供支撑。二是建立年度动态评估维护机制,分析规划实施中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及产生的成效和问题,结合市、区重点项目、重大发展战略平台安排做出合理的生态控制线布局优化调整,有效实现规划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推动规划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空间保护。
3.推进生态控制线立法起草,探索“一线统筹”生态空间管理机制。稳步推动生态控制线立法。对接起草中的《广东省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结合我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理的工作实际,我委牵头起草《广州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送审稿),以明确和规范我市生态控制线划定与调整程序、管理与监督要求、法律责任等工作,为我市生态控制线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