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用地为何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 节约集约用地 广州有这些“妙招”
今天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日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正式公示,其中便提到要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严格生态和农业用地保护、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等举措。事实上,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广州早已作出多番探索,包括构建起全链条业务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实行与产业衔接的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等;近年来,广州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共建成87.44万亩高标准农田。2018年,自然资源部对全国各城市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广州市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二位。今年4月,广州市南沙区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事项荣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成为广州市唯一、广东省仅有两个之一的受通报表扬地区,南沙也因此获奖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土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
为企业降成本
今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从土地利用执行情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成效、土地利用秩序等4个方面对全省各区(县、市)2018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广州市南沙区、黄埔区、增城区、越秀区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省2-5名,其中南沙区作为“国务院大督查用地计划奖励指标”推荐对象上报自然资源部。今年4月,广州市南沙区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事项荣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成为广州市唯一、广东省仅有两个之一的受通报表扬地区。根据通报精神,将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奖励南沙区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用于辖区项目发展。
早在上述《总规》草案公示之前,广州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方面就做了许多探索。一方面,广州构建起了全链条业务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土地管理委员会为平台,统筹决策土地规划编制、指标安排、土地储备、土地供应等议题。同时,落实节约集约用地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包括规划标准控制、政策激励约束、评价监管考核等为内容的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审批机制。随着系列土地利用管理政策的出台实施,广州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得以健全。
具体来说,广州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也有不少创新的举措。比如,加强和改进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方面,广州提出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因素,制定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印发《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等,促进了经济提质增效。此外,广州创新性采取弹性出让和先租后让政策供应降成本,2019年采取弹性出让政策供应工业用地9宗,为企业节约初始用地成本0.86亿元。落实中央省市房地产调控要求方面,广州一面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一面通过公开出让竞配建、出让公告约定直接配建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各类租赁房、拆迁安置房、人才公寓等房源。
广州建成87.44万亩
高标准农田
《总规》草案也提到,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未来生态和农业空间不低于市域面积的2/3,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项目。近年来,广州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12、2013、2017年,广州在全省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三等奖,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
为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单位的利益,调动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性,广州早在2014年就修订出台了《广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实施办法》。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农田管护、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支出、土地整治等方面。目前,广州市2018年的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已按规定发放至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今年该局将开展对《广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拟对补贴标准、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发放流程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在优化耕地质量方面,今年3月底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巡查督导工作。据统计,广州共建成87.44万亩高标准农田,按时完成2017年度项目施工,达到省级考核的标准。按照省、市机构改革统一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移交农业农村部门管理实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将积极主动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交接工作,并配合市农业农村部门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